采采芣苢,薄言采之。
出自先秦佚名的《芣苢》
译文繁茂鲜艳的芣苢呀,我们赶紧来采呀。
注释采采:茂盛的样子。芣苢:植物名,即车前草,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,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。薄言:“薄”发语词,无义。
赏析此句描写了劳动的过程,充满了劳动的欢欣,洋溢着劳动的热情。
完善
原文
佚名《芣苢》
采采芣苢,薄言采之。采采芣苢,薄言有之。采采芣苢,薄言掇之。采采芣苢,薄言捋之。采采芣苢,薄言袺之。采采芣苢,薄言襭之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繁茂鲜艳的芣苢呀,我们赶紧来采呀。繁茂鲜艳的芣苢呀,我们赶紧采起来。繁茂鲜艳的芣苢呀,一片一片摘下来。繁茂鲜艳的芣苢呀,一把一把捋下来。繁茂鲜艳的芣苢呀,提起衣襟兜起来。繁茂鲜艳的芣苢呀,掖起衣襟兜回来。
注释采采:茂盛的样子。芣苢(fúyǐ ):又作“芣苡”,野生植物名,可食。毛传认为是车前草,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,有明显的利尿作用,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,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。这种说法与《山海经》、《逸周书·王会》以及《说文解字》相矛盾,但得到郭璞、王基等人的支持,宋代朱熹《诗集传》亦采此说。近现代学
展开阅读全文 ∨
赏析
《诗经》中的民间歌谣,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,但像《芣苢》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。先以第一章为例:“采采”二字,以《诗经》各篇的情况而论,可以解释为“采而又采”,亦可解释为“各种各样”。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,故取第二种。然而说车前草是“各种各样”的,也不合道理,应该还是“采而又采”。到了第二句,“薄言”是无意义的语助词,“采之”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。第三句重复第一句,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,只改动一个字。所以整个第一章,其实只说了两句话:采芣苢,采到了。这还罢了,第二章、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,只改动每章第二、四句中的动词。也就是说,全诗三章十二句,只有六个动词—
展开阅读全文 ∨
创作背景
《周南·芣苢》是周代人们采集芣苢时所唱的歌谣,应是周公时代的作品。《毛诗序》云:“《芣苢》,后妃之美也,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。”后人多不赞成毛序的说法。其他说法有所谓“伤夫有恶疾”说、“室家乐完聚”说、“喻求贤才”说、“祈子求福”说、“童儿斗草嬉戏”说、普通劳动歌谣说以及歌颂夏禹说等等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王秀梅 译注·诗经(上):国风[M]·北京:中华书局,2015
2、
张树波·国风集说 (上册)[M]·石家庄:河北人民出版社,1993
3、
黄岳洲·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(上)[M]·北京:华语教学出版社,2013
简析
《芣苢》是《诗经》中的一首诗,为一曲劳动的欢歌。诗中描画了整个劳动的过程和场面,充满了劳动的欢欣,洋溢着劳动的热情。全诗三章,每章四句,全是重章叠句,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,其余一概不变,反复咏唱,以鲜明轻快的节奏、和谐优美的音韵,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,表现出人们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思想。
佚名
亦称无名氏,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。源于古代或民间、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、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。► 6734篇诗文 ► 8603条名句
完善
猜您喜欢
恋杀青山不去,青山未必留人。
——白朴《清平乐·朱颜渐老》
目妄视则淫,耳妄听则惑,口妄言则乱。
——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
阿婆还似初笄女,头未梳成不许看。
——袁枚《遣兴》
大道废,有仁义;智慧出,有大偽;六亲不和,有孝慈;国家昏乱,有忠臣。
——《老子·道经·第十八章》
芳心向春尽,所得是沾衣。
——李商隐《落花》
用天之道,分地之利,谨身节用,以养父母,此庶人之孝也。
——《孝经·庶人》
尊严而惮,可以为师
——《荀子·致士》
曰:莫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。
——曾皙《子路、曾皙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》
人不能不乐,乐则不能无形,形而不为道,则不能无乱。
——《荀子·乐论》
儿不嫌母丑,狗不嫌家贫。
——《增广贤文·下集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