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哭竹生笋”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孝道故事,出自《二十四孝》中的第十七则,讲述了三国时期孝子孟宗的孝行。
孟宗字恭武,三国时期江夏人(今湖北阳新县阳辛村人),年少时父亲早逝,与年老体衰的母亲相依为命。孟宗的母亲尽管生活困苦,仍坚持让孟宗读书学习,希望他能出人头地。
一年冬天,孟宗的母亲突然病倒,病情严重且食欲不振。一日,她对孟宗说想喝笋尖汤,然而正值寒冬腊月,竹笋尚未生长,孟宗无计可施,心中焦急万分。为了满足母亲的愿望,孟宗毅然决定到竹林中寻找竹笋。
在风雪中,孟宗艰难地跋涉至竹林,但只见白雪覆盖,竹叶凋零,根本无笋可寻。绝望之中,孟宗抱住竹子失声痛哭,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。奇迹发生了,地上的冰雪融化,竹根四周的泥土变得松软,数支嫩笋瞬间破土而出。孟宗惊喜交加,连忙采摘竹笋回家,为母亲熬制了笋汤。母亲喝下笋汤后,病情果然好转,不久便痊愈了。
展开全文
“哭竹生笋”的故事虽然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,但它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——孝道。孟宗为了母亲的健康,不顾严寒四处寻找竹笋;在绝望之际,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,使得奇迹发生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孝顺父母是为人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;只要心中有爱有孝,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,创造奇迹。
《三国志》裴松之注引《楚国先贤传》中就有关于孟宗“哭竹生笋”的记载。此外,元代的郭鞠靖在编纂二十四孝时,也将这个故事收录其中,使之广为流传。至今,“哭竹生笋”已成为一个脍炙人口的孝道故事,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