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雨
宋
·
杨万里
雨来细细复疏疏,纵不能多不肯无。
似妒诗人山入眼,千峰故隔一帘珠。
拼音
分享图
朗读
您的浏览器不支持音频播放。
所属合集
#给孩子的诗
#雨
名句
雨来细细复疏疏,纵不能多不肯无。
似妒诗人山入眼,千峰故隔一帘珠。
译文
细细的,疏疏的,雨儿飘飘洒洒;你下又下不大,停又不肯停下。是不是妒忌我太喜欢欣赏那远处的青山?故意从檐下滴成一层珠帘,遮住那千峰万崖。
查看全部 ∨
注释
疏疏:稀稀的样子。
“千峰”句:远山好似隔在一层珠帘中,似有似无。
查看全部 ∨
序
诗前两句刻画小雨,说丝丝细雨,稀稀拉拉地下着,既下不大又不肯停下。后两句写在屋上、树丛中的雨水渐渐地凝聚成水珠,滴落下来。作者赋予了雨感情,使诗充满了新鲜感。
查看全部 ∨
赏析
生活中小事,自然界景物,到了杨万里的笔下,总是充满无穷的情趣。杨万里生平游迹很广,他的诗中,写山水的很多;他又特别喜欢雨景,所以写雨的也不少。这些诗,每一篇有每一篇的特点,令人百读不厌。这首绝句写小雨。雨本是没有情的东西,杨万里偏要赋予它与人相同的感情,于是使诗充满了新鲜感。
诗前两句刻画小雨,说丝丝细雨,稀稀拉拉地下着,既下不大,又不肯停下。首句以两组叠字状出小雨的情况,非常传神,与他的《雨作抵暮复晴》中“细雨如尘复如烟”句一样,描绘得很细,但有程度上的不同,这里写的是小雨,不是毛毛雨,所以不如尘似烟,而是“细细”与“疏疏”。第二句从雨量上写,不能多又不肯无,那便是小雨。
即使是小雨,下久了,在屋上、树丛中也都渐渐地凝聚成水珠,滴落下来。三、四句便写这一情况。杨万里在《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》中也曾描写过这样的雨景,诗说:“雨入秋空细复轻,松梢积得太多生。忽然落点拳来大,偏作行人滴伞声。”对雨水滴下采用自然的描写手法。这首《小雨》诗,换用拟人手法,说自己生平喜欢看山,这雨似乎对自己妒忌,有意从屋檐上滴下,组成一张珍珠般的帘子,把那千峰给遮挡。“珠帘”二字很确切,因为雨不大,尚是一点点下滴,如成串的珍珠;如果是大雨,流下的就是水线、水柱,而雨本身就成了帘子了。说雨妒,诗人是在调侃,但这一调侃非常有意思。因了雨的妒,挂上了珠帘,却使原本的景色似乎更加优美。因为是稀疏的珠帘,隔着它去眺望远处的山峰,增加了迷濛,比直接看山更富有诗情画意。清代蒋士铨《题王石谷画册》中有“不写晴山写雨山,似呵明镜照烟鬟”句,说出了雨中青山的韵味。杨万里眼前的山,正带有这样的韵味,也正是杨万里追求的意境,他在《秋雨叹》中也这样写道:“横看东山三十里,真珠帘外翠屏风。”对隔着窗前珍珠般的雨帘眺望婀娜的青山,充满了喜悦。
诗仿佛不经思考,脱口而出,正如他在《晚寒题水仙花并湖山》诗所说,“老夫不是寻诗句,诗句自来寻老夫”。语言明快而诗意曲折,正是杨万里小诗的特点。
查看全部 ∨
AI 翻译
正在请求第三方接口生成 AI 翻译,预计需要大约
30
秒,请耐心等待。
杨万里
杨万里,字廷秀,号诚斋。汉族江右民系,吉州吉水(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)人。南宋著名文学家、爱国诗人、官员,与陆游、尤袤、范成大并称“南宋四大家”、“中兴四大诗人”,光宗曾为其亲书“诚斋”二字,学者称其为“诚斋先生”。官至宝谟阁直学士,封庐陵郡开国侯,卒赠光禄大夫,谥号文节。
►
4332篇诗文
杨万里的其他作品
《
戏题
》
——
[
宋
]
杨万里
《
晨炊泉水塘村店无肉只卖笋蕨嘲亭父
》
——
[
宋
]
杨万里
《
寄题周元吉左司山居三咏酣赋亭
》
——
[
宋
]
杨万里
《
领客南园二首
》
——
[
宋
]
杨万里
《
观水叹二首
》
——
[
宋
]
杨万里
《
送徐宋臣监丞补外
》
——
[
宋
]
杨万里
《
入北昭庆寺
》
——
[
宋
]
杨万里
《
过秦淮
》
——
[
宋
]
杨万里
相关推荐
《
观书有感
》
——
[
宋
]
朱熹
《
墨梅
》
——
[
元
]
王冕
《
芙蓉楼送辛渐二首
》
——
[
唐
]
王昌龄
《
送杜少府之任蜀州
》
——
[
唐
]
王勃
《
丑奴儿 · 书博山道中壁
》
——
[
宋
]
辛弃疾
《
咏鹅
》
——
[
唐
]
骆宾王
《
喜见外弟又言别
》
——
[
唐
]
李益
《
草店雨行
》
——
[
明
]
何景明
分享图片预览
关闭
下载图片
观看广告继续使用
今日免费次数已用完,观看广告可继续使用朗读功能
广告播放中
广告加载中...
观看完成后
今日可无限制使用朗读功能
开始观看
取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