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辽宁宽甸的青山绿水间,一项延续近200年的传统产业正焕发新生——柞蚕养殖。这里出产的柞蚕蛹被誉为“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”,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农耕文化,更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“金色引擎”。从历史深处“破茧”而出的宽甸柞蚕产业,如何织就一张覆盖4万人的致富网?让我们走进这场“蚕与人的双向奔赴”。
一、百年柞蚕史:从“靠山吃山”到“绿富同兴”
宽甸的柞蚕放养史可追溯至清代,凭借得天独厚的柞树资源,这里一度形成200多万亩的放养规模。如今,全县在册柞园面积57.5万亩,年放养柞蚕约1万把,年产茧7000吨,直接产值近4亿元。柞蚕蛹作为高蛋白、低脂肪的生态食品,通过深加工走向全国餐桌,拉动综合经济产值达20亿元,产量与产值均位列全国前三。
二、小蚕蛹撬动大产业:4万人的“家门口”致富经“
一棵柞树就是一个小工厂。”宽甸柞蚕产业覆盖全县18个乡镇、121个行政村、1088个村民组,带动近4万劳动力就业。在春季,我们采用种茧放养的方式培育蚕种。这些精心挑选的种茧经过专业的制种工艺处理后,将被用于秋季的蚕种放养。这种季节性轮作的生产模式,既遵循了蚕桑生长的自然规律,又实现了蚕种资源的优化利用,为秋蚕养殖奠定了优质的种源基础,实现“一人养蚕,全家增收”。在脱贫攻坚战中,柞蚕产业成为关键抓手,如今更升级为乡村振兴的特色支柱。当地通过“合作社+农户”“电商+深加工”等模式,让蚕农共享产业链增值收益。
展开全文
三、破局与展望:科技赋能+品牌升级
尽管成绩斐然,宽甸柞蚕仍面临挑战:柞园管理粗放、深加工短板、市场竞争加剧等。行业带头人“宽甸柞蚕—虎哥”呼吁:“希望更多能人贤士关注蚕业,共同推动产业升级!”未来,宽甸或可从三方面发力:
1.科技驱动:引入智能化养殖技术,提高单产效益;
2.产业链延伸:开发蚕蛹蛋白粉、蚕丝化妆品等高附加值产品;
3.文旅融合:打造柞蚕文化体验基地,实现“农文旅”联动。
【结语】从山林间的默默吐丝到产值20亿元的产业集群,宽甸柞蚕正书写着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生动实践。这条“破茧成蝶”之路,需要政策、技术与市场的合力托举。正如从业者所言:“我们期待更多力量加入,让传统蚕业织就更辉煌的明天!”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